南科大环境学院曾振中团队揭示针对性造林的气候缓解潜力需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火灾与地表反照率

2025-04-10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振中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考虑气候变化、火灾与反照率后的针对性造林气候缓解潜力”(Climate mitigation potential for targeted forestation after considering climate change, fires, and albed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地球系统模型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量化了全球范围内森林修复的碳汇潜力,并首次系统揭示了气候变化、火灾风险及地表反照率效应对植树造林固碳效益的影响机制,为全球森林气候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植树造林被视为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预估,全球造林可在2100年前累计固碳68.7 Pg C(约合687亿吨碳),占工业化前至2100年可持续路径累计净碳排放量的8%。然而,这一潜力可能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森林火灾、生态系统适应性下降及地表反照率变化而被显著削弱。基于此,研究团队通过耦合地球系统模型与多源数据,模拟了2021-2100年不同气候情景下全球造林的气候缓解潜力(以碳当量Pg Ceq衡量),并筛选出具有“正向净碳效益”的优先造林区域。

研究表明,若采用科学选址策略,全球植树造林在可持续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下可累计实现31.3-69.2 Pg Ceq的碳当量减排,相当于抵消同期人为碳排放量的5%-10%。研究指出,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将成为植树造林固碳潜力的主力:巴西(3.5-8.6 Pg Ceq)、中国(1.1-6.7 Pg Ceq)与澳大利亚(2.9-5.8 Pg Ceq)位列前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0.4-4.4 Pg Ceq)、泰国(0.7-3.6 Pg Ceq)、越南(0.3-2.3 Pg Ceq)与缅甸(0.2-2.2 Pg Ceq)贡献颇丰;刚果盆地的刚果(金)、中非共和国与刚果(布)潜力分别高达0.4-2.4 Pg Ceq,0.0-1.8 Pg Ceq,与0.8-1.7 Pg Ceq;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墨西哥与秘鲁则分别提供1.1-3.7 Pg Ceq,0.4-2.9 Pg Ceq,0.9-1.8 Pg Ceq。中高纬度国家如美国(0.4-2.7 Pg Ceq)、俄罗斯(0.3-1.7 Pg Ceq)与加拿大(0-1.5 Pg Ceq)虽潜力稍低,但仍具植树造林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揭示了地表反照率变化对造林效益的双刃剑效应。例如,在高纬度积雪区和干旱区大规模植树可能因地表反照率降低(深色树冠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部分抵消碳汇效益,甚至导致局部增温。此外,气候变化引发的野火频发可能将部分森林从“碳汇”转变为“碳源”。对此,研究团队表示,造林规划需超越单纯面积目标,必须综合评估区域气候韧性、火灾风险与地表辐射平衡。例如,热带湿润区因火灾风险低、植被生长快,其单位面积碳汇效率可远高于干旱区。

640 (41).webp

图1 不同植树造林情景的预估碳潜力

研究团队进一步呼吁国际社会优化现有造林承诺。目前各国承诺的造林总面积相近,但因选址策略差异,实际碳汇潜力可能相差较大。研究建议建立动态评估框架,将气候模式预测、野火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造林选址决策。

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南科大环境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梁时婧(现东方理工-香港理工大学联培博士学生)为第一作者,曾振中教授与环境学院研究助理教授王大山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团队包括泰国梅州大学Alan D. Ziegler教授、密歇根大学Peter B. Reich教授和Kai Zhu教授、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Philippe Ciais教授、清华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院士等国际知名学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科技大学启动基金及深圳市重点实验室项目支持。此外,本研究亦获得浙江省与宁波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技术”专项经费支持。

复制下方论文链接至浏览器访问,即可查看论文: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n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