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环境学院郑焰团队破解 “顽固军团菌” 之谜!水处理氯消毒有了新靶点
夏天开空调、用热水洗澡时,你可能没意识到:有一种看不见的细菌正藏在空调冷却水、热水管道里——它就是能引发重症肺炎的“嗜肺军团菌”(以下简称“军团菌”)。这种急性肺炎病死率高达8%-12%,50岁以上人群与免疫力低下者最易中招,而大型商场和写字楼的空调冷却塔、酒店和家用的热水管、甚至家用加湿器、淋浴等人工水系统,只要处于20-45℃的适宜温度,就会成为它的“繁殖温床”(图1)。
图1 适合军团菌繁殖的常见日常生活场景
军团菌本应对常规“氯化消毒”敏感,然而,让人困惑的是全球军团病发病率却持续上升。要知道,氯化消毒是人类历史上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之一,它几乎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城市的病原防控场景,堪称“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石”。因此,过去学界猜测是细菌基因突变成为耐氯菌,但始终未找到细菌耐氯性获得及演化的原因。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焰教授团队终于揭开了谜底:嗜肺军团菌会通过“装死”躲避氯消毒剂的伤害,复活后还会变得更“耐打”。这项成果为破解学界难题提供了关键思路,已发表于环境健康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 & Health。
核心突破:“装死”让军团菌练就耐氯本领
团队模拟供水管道内低浓度氯长期作用场景,用稳定含氯消毒剂(氯胺-T)连续处理军团菌12小时,成功诱导细菌进入“存活但无法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的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也就是“装死”状态:常规实验室培养基无法检测到菌落(易被误认为已杀灭),但环境适宜时就能慢慢复活。而这个“装死”过程,正是军团菌耐氯能力的“修炼期”。
研究发现,“装死”的军团菌复活速度特别慢:从休眠到恢复生长需47小时左右,是仅饥饿(只接触纯水)细菌的10倍。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到,复活后军团菌的组成与未处理的亲代差异显著,而仅饥饿的细菌恢复生长后组成与亲代相似——这说明“装死”期间,军团菌一直在修复氯消毒造成的损伤,同时悄悄积累耐氯能力。
更关键的是二次氯消毒实验:当“装死”军团菌彻底复活后,再用相同浓度氯消毒3小时或12小时,其生长速度与未消毒细菌几乎无异,而复活速度明显加快:原本单次消毒后需40-47小时恢复生长,如今仅需26-41小时(根据消毒时长不同),存活占比也显著提升(图2)。因此推测,“装死”时细菌可能会调整生理结构(如加厚细胞壁)、激活应激基因等,这些变化正是耐氯能力增强的核心,也为后续基因突变、逐步演化成稳定的耐氯菌提供了可能。
图2 进入存活但不能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的状态(VBNC) 是嗜肺军团菌获得耐氯性的关键环节
研究的意义: 让水系统消毒更精准,为全球水安全提供新路径
这项研究不仅解答了科学难题,更给实际氯消毒工作提供了3个明确改进方向:
1.升级检测方法:现有手段易遗漏“装死”细菌,需开发针对性检测技术,精准判断水系统风险;
2.优化氯浓度策略:重新评估“长期低浓度氯消毒”的合理性,可通过调整相关环节降低细菌“装死”概率;
3.找准精准靶点:研发能阻断细菌“装死”通路的技术,从根源减少耐氯菌的产生,避免消毒陷入“越消越耐”的困境。
随着这些成果逐步转化,未来我们身边的空调、热水管、饮用水系统将更安全,那些“躲起来”的顽固耐氯细菌,再也难有藏身之地。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原晓非博士(现任职于之江实验室),通讯作者为郑焰教授。研究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完成,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支持。